教员介绍
姓名:王 雪阳
学历:四川美术学院 工艺设计专业 学士
东京艺术大学 工艺(陶艺) 修士&博士
略历:十余年来一直坚持一线教学,精通陶瓷、工艺、染织、日本画、油画等多艺术板块教学,极其擅长跨领域教学,特别擅长大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的定位,常常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合格学生以东京艺术大学,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等上百位学员。
前言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有幸聆听到了一位在日本艺术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和见解。通过深入讨论王老师在东京艺术大学的学习经历、个人创作风格以及对于中日艺术教育异同的观察,我们得以窥见艺术家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位艺术家的经验将为那些考虑在日本学习艺术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建议,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日文化融合与碰撞的视角。
采访内容
——能谈谈您在东京艺术大学的学习经历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我是因为想报考传统的工艺系学习陶瓷,那东京艺术大学的话比较传统建校老。在新领域或设计领域其实没有很大的优势,甚至个别私立大学会更加有优势一些,但针对传统专业来说艺大有其他学校没有的设施,包括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很齐全,另外大学有很多展览的资源,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各种规模的展览,可以像自由艺术家一样就是有出道的感觉,进行作品的贩卖等,对于学习和个人经历来说都非常有利。
——作为东京艺术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您对在日本学习艺术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在日本留学学艺术的话不能把艺术的所有专业一概而论,日本专业分的细,各个学校的教育方针都有所不同,和中国一概用成绩判定不同,和欧美提出论点论据的方式也不同。日本相对来说发展的比较全面,允许重视实践也可以重视理论,有好几种形式存在,不能以偏概全。我们需要看自己学的什么专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最缺的是什么,结合未来对工作或发展方向的期望,缺什么就去找补足部分的学校进行学习是最有效的。
——您如何描述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受教育和实际创作中,您是如何融合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元素的?
我自己本身很喜欢偏古典的艺术形式,看起来像古典的感觉但我会在细节里加上新的设计和现代的元素进去,会有一些偏二次元。我个人喜好是整体风格偏华丽,颜色鲜艳。对我来说我没有很用力的去考虑中日艺术元素的融合,刚来日本的时候我会刻意想符合日本的审美和教授的喜好,但毕竟和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不同,强制自己去做会感觉有缺些什么,后来就是放开自己,不去在意别人的想法,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一个艺术家就是通过本能去做一些作品,我们有自己从小接受的文化和审美倾向,在接受新的教育后自然也会有变化。不刻意去考虑,只是认真专注去做,其实就已经融合了。
——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哪次展览对您来说最有意义?为什么?
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在日本桥三越百货举办的个人展「将軍令」,因为三越百货是我来到日本后第一次参加展览的地方,那时是三越百货和东艺大有合作。在日本的艺术家里办个展还蛮重要的,他们要通过作家挑选,能被选上做一个完整的个人展览,感觉就像是在日本陶艺艺术界立住脚的感觉。现在通过多年的学习努力实现了自己当年对自己的期望,梦从最初的地方出发,现在我可以在这里办个展了,对我十分有纪念价值。
——您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中国学生的自我意识是被压抑的,不光是想法,还有不自信,他们会有“我要去做什么才能考上”的心里,但这个想法师是正相反的,是先要明确自己要什么,才有考试是否合格。要把他们的固有想法去颠覆,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的教学才会顺利。
我之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也让我感觉到自己一直在做一些迎合大众审美的东西,这种感觉慢慢深入到骨子里,不知不觉不做一些讨好的作品,当时也许自己没有意识到。我之前只是单纯的有技术有画工,但是没有自己的风格,这对于全世界艺术家来说都是个门槛,特别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那种要求式反馈式的教育之下。之后突然有一天我什么都不想管了,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了些小东西,发布到展览上后这个东西特别有人气,那个瞬间忽然感觉到,以前一直以来做的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想做的,就是很没有个性,当时瞬间就觉醒了。所以我也一直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到这件事。
——作为日本最早的一批华人艺术教育老师,您觉得中日在艺术教育上有哪些异同?
就最近而言,中国对于传统手工艺和岩彩之类的又开始流行了,对于传统艺术和技术的尊重度上,中日本质是相同的,由来也是同根同源的,但想学习这方面,向往的古代技术,纯粹手工的制作,日本保存的会很好,中国相对学的费力,要去文化传承人的工房才能学到,但日本在学校就能学到,又相同又不同。我想和所有的学生们说,来日本考试,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在乎做的东西,尤其在大学院,会要求作品对社会、艺术行业等,针对集体有有利的影响。而日本更在乎个人想法。对于学生的要求,如果把中国比作官方媒体,那么日本更像网红个人IP,在日本考学一定要拿出个人魅力点。各有各的好,先认知到这一点,对于之后上学的所有过程中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您是如何决定赴日留学的?那时的动机和初衷是什么?
我的话比较简单,从小就喜欢日本,动漫看的又比较多,也很喜欢亚洲神秘学,比如阴阳术之类的。所以从小就想着将来有机会肯定要去日本,它又属于亚洲,又神秘古典。另外和我的专业有关,以前学习工业设计选择的陶瓷,工作了两年之后在途中发现,如果你只是一个设计师,就约等于什么都不会,因为不懂材料,工艺,制作方法,没办法把设计变为现实。这是让我到日本之后选择手工艺专业的原因,知道全部制作的过程,什么材料可以省钱,如何可以更好的制作,怎么做成功率更高,技术和工艺是日本最强的部分,不管日常用品还是高端产品,对于手工艺的要求都很严格,包括材料的创新很全面,对于想设计出更切实际的商品产品来说,来日本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有可能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的学生,您有什么建议或期望?
建议要把基础打好,我自己也是技术型的,哪怕是当代还是抽象,功底好能撑住所有想法,如果忽略功底一味去追求形式,很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问题,现在信息接触的快,是以前人的好几十倍,我们以前没有网络只能去买画集,每天都是用手一天几十张的进行绘画练习,虽然枯燥,但是纯粹用自己的身体用直观感受打下的基础,不管是画画还是绘画风格的建立,这个部分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不在纸上画画,只用电脑,那怎么用笔,忽然手绘时笔怎么用都会陌生。这会成为将来成为艺术家的绊脚石,因为基础不牢,这一点很重要。
期望的话,我希望他们可以更放开胆子,做些更新的东西,明明那么年轻的学生,等于是我下一代的人了,年轻,但想法和做的东西我比他们大胆,学生都小心翼翼的。他们可以放开,不要浪费年轻时候的热情和想象力,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尽情去释放,我也希望看到更有意思的作品。
——专访结语:
通过这次深度的交流,我们感受到艺术家不仅是创作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面对中日文化的碰撞时,王老师不仅成功地融合了个人喜好和传统元素,还通过教学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一代艺术家。希望这次采访能够为艺术学子提供启示,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同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艺术表达。感谢王老师的分享,期待他在艺术创作和教学中继续取得更多的成就。
2022.09.21
编辑摘要: 王雪阳在日本《Art Collectors》杂志采访中,回顾了她从工业设计师到陶艺家的创作之旅。采访揭示了她作品中的中日文化交融,从中国艺术的华丽视觉到日本美学的轻盈特质,她以独特的陶瓷“疂彩”技法表现出对传统的突破。王雪阳的艺术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工艺和情感深度,还彰显了其内蒙古成长...
名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