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4年度春季定期面谈、课程规划&试听中...请预约参加!

日本美術の魅力に集中しよう!

学院介绍
讲师阵容
合格案例
校区地址

坚定目标,自信前行。——成欣悦PhD

blank

教员介绍

姓名:成 欣悦
学历:京都精华大学 艺术学博士
略历:大学毕业于木材科学工程专业,随后赴意进修产品设计修士课程,以出展米兰设计周场外沙龙为契机,投身于艺术文化交流事业。转战日本攻读艺术学博士课程,毕业后就职于艺术画廊,负责海外业务,外语能力堪能。自留学期间起参与艺术类专业出愿指导工作。

前言

在这次深度采访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敢于追寻梦想、跨越国界和专业领域的博士——成老师。她毫不掩饰地分享了自己曲折而充实的学术之旅,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示。这是一个充满坎坷、机遇和自我发现的故事,一个在选择和实践中不断追求内心热爱的过程。

采访内容

——程老师有过跨两次跨专业升学的经验,是否有什么特殊经历可以给大家分享?

惭愧地说我的经验算不上正面例子,希望大家可以引以为戒(笑)…学生阶段的我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每一次抉择的时候,只考虑“当下“:现在的我想要学习什么专业,对什么领域感兴趣。这导致了我来日本备考博士时,已经跨了两次专业。毫无疑问地我曾无数次在不同场合下被问过原因,每次都只能挠破头去思考“符合逻辑的理由”。终于,我遇到了一位同专业的前辈,她在看完我的作品和研究后评论道:你做的那些所谓不同领域的研究其实贯穿了一根明确的主线,在对材料的理解和应用上越走越深入了。不需要反思转专业的表面理由,最重要是的研究和制作的継続性和一贯性。那一刻我想明白了:正是因为我一直都遵循内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因此跨专业只是专业的名字改变了而已,只是换了一个不同的角度切入而已。希望同学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过去的各种经历,把它们都当作帮助自己完成目标的武器。

blank

京都精华大学校园风景

 

——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从意大利到日本来读博士?在京都精华大学有什么特殊的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

选择来日本和决定读博士都始于“试一试”,而能够最终实现纯粹属于机缘巧合。正如刚刚提到的,我看重当下和过程。在很小的时候就幻想过长大后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圈生活与学习,这样的话我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不同的语言,体验不同的文化习俗18年年初,教授用我的校内课题设计申请到了赞助,得益于此我们有幸出展了米兰设计周场外沙龙(milano fuori salone)。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展位,但是让我有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与合作。让我知道了设计对我来说不是赋予材料造型与功能,而是创造出沟通的可能性。

blank

Leaving Room

18年年底修士毕业前夕,家人的一句话推了我一把:“如果找工作只是为了赚钱的话,我们还能支持你多做几年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让我萌生出换一个国家继续深造的念头。考虑到年龄这一现实的问题,我只给自己定了一年的限期:在与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较为接近的日本争取一个进修的机会。从做决定的那刻起,我开始疯狂地学习日语。五个月的时候拿到签证,进入了东京的语言学校。九个月的时候,我参加了京都精华大学的考试和N1。这个时候刚好是19年年底,新冠疫情严峻,我觉得即使现在马上让我回国我也毫无遗憾了。幸运的是,两个考试我都合格了,也是这一刻起,我才意识到自己那一个小小的幻想居然实现了,我要开始在日本读博士了。
搬到京都的时候,日本已经发布了緊急事態宣言,因此我特意选在离学校稍远,较为市中心的区域居住。本是入校禁止的,但我的主审教授让我悄悄地来学校线下上课,因为根本没有人,一点也不“密”。得益于此,我与教授可以每周面谈一次,他给我介绍研究相关书籍,或者带来我上周提到的想要了解的资料,而我向他汇报读书感想。而其余的时间我便在家废寝忘食于最爱的阅读之中。每次上学于我都有种远足的快乐:骑着车篮子装着厚厚的书籍的自行车。在30分钟的路程里,穿过没有车没有人的京都街道,路过鸭川和深泥池,途中还会推车爬坡上山。回想起来,我在京都所渡过的那三年半可以说是京都史上最安静的时期,也是我的一段专注于研究的纯粹的时光。

——您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什么内容,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我主要研究的是アップサイクル,中文译为升级再造。最开始的时候,我关注的是マテリアル・ドリブン・デザイン(Material Driven Design)这一概念,特意选择了对建筑和产品设计都深入研究的教授做事前面谈。其中在京都精华大学面谈的时候,教授提到,精华的设计是划分在艺术研究科,而你关注的这一个概念尚新确实具有研究潜力,但是与其以研究设计方法论的角度入手,还不如尝试一下用不同的学科视角重视审视自己对设计与材料的认识,找出一个更加明确的研究主题。
入学精华以后,学校给我安排了导师小组,其中包括专攻产品设计的主审,以及建筑,艺术学专业的几位副审。其中一位对我帮助最大的艺术学教授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给我介绍了好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关于アップサイクル。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它和“废物利用”的概念很类似,在做调查的时候,我遇到了国立国会图书馆线上数据库,因为版权的限制我只能查阅到70年前的出版物。但也恰恰是这一限制,让我发现了100年前曾经出现过“廃物利用ブーム”。其中的一些见解可以说与现在相差无几,尤其是一位名叫藤井達吉的工艺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blank

在放糖果的旧木盒上做装饰。出自藤井達吉1926年出版的《家庭で出来る手芸品製作法全集》

虽然他没有接受过正统美术教育,但却凭借高超的技术被美术工艺界接纳并承认。他提出了“家庭手芸”的概念,把自己掌握的工艺技法运用在家庭小物的制作之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在报纸或者书籍上分享制作方法。现代日本的アップサイクル可以说是クリエイティブリユース同源但随后各自迈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blank

2013 年的「イデー・ガレージ」属于日本最早的一系列アップサイクル活动。

而这三个概念(廃物利用,アップサイクル,クリエイティブリユース),虽然时代背景各异,但在以自主参与性和个人创造性为基础实现的可持续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我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您认为不同国家的艺术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哪些主要差异,你是怎么看待这些差异?

教育体系这个问题太庞大了,不好用三言两语来评论,我就分享一个最近的感悟,浅浅地谈一下我所感受到的差异吧。我意识到了design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偏重点。可能大家也有所耳闻,design这个概念刚传到日本,在”デザイン”这个词出现的初期,它其实是与“図案“基本同义,被视为“伝統工芸”近代化的重要一环。明治中期,东京和京都两地的大学开始设立”図案科”。デザイン的概念从陶瓷器,纺织物等表面施加的”装飾図案”呀“下絵”开始,逐步扩大所指范畴,在“工業” 和”産業”这两个概念的发展之下最终确立成型。当然纵观世界,这一段发展历程并不特殊,但我以为,从図案发展而来的日本デザイン保留了在地性和落地性的传统,在大学教育之中亦尤其看重“手作“的能力。强调每一个学生个人的能力,自主性。我在日本大学院的时候,同研究室的修士在读生们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不多,只有定期的进度汇报和答疑,以及一些自选的其他专业的课。他们主要把时间花在工房里做各种尝试,或者自主做调查研究。
与此相对,原本design这一个词语起源于拉丁语,包含了计划,考案之意。在意大利时我所就读的大学院每一个学期会同时进行三四个産学連携项目,也因此主要以小组作业为主,最终我们会产出完整一套的包括有prototype和branding design的方案,以发表汇报的效果做评价。评分以后还有上诉机会。同学们基本有工作经验,主要抱着进修的目的来上学,我也从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个人认为是比较接近于现实的设计工作流程的。当然以上是我以大学院的经历来做对比,还包括各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导致的偏差。那么我再提一个对我启发比较大的经历吧。一次到阿姆斯特丹的校外学习中,我参观了一座集中了多位设计师工作室的公寓楼。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像是当时我在大学院的工房,气氛也和学校很像。细看却发现了有好几个HAY的经典设计的原型试作品,而后在交谈中得知,他们全部都是自由职业者,通过兼职赚钱供自己做热爱的设计工作。这一次经历让我开始思考,生活,工作,学习这三者的意义。而来到日本以后,我在アルバイト的时候遇到了没有正职一直做兼职挣钱创业的同事。实际上,日本的アルバイト、非常勤講師、Wワーク是非常普遍的。我意识到了不论是欧洲还是日本的职业观都与国内有很大区别,而这一区别有可能起源于大学院的教育目标和理念的。尤其是艺术这一学科。

——考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材料准备以外,事前面谈,邮件,面试对话等等的与教授直接沟通的软技能要怎么练习,有什么经验或者方法可以分享一下吗?

 在我备考的时候,事前面谈是必须,必须拿到教授的签名才有报名的机会。因此完善的研究计划和能流利地用语言来阐述是极其重要的。我到日本的时候已经是7月份,是开放日的高峰期。当时我的日语口语不流利,需要用英语做辅助。也幸好有不少学校其实是接受英语教学的,也抓住了几次面谈的机会。虽然不是正面的例子,但是面对面的沟通很考验随机应变。事前准备好的稿子固然重要,但能正确地把自己心里想要讲的话表达出来更重要。建议在决定要留学的那一刻起,就把口语练习放在首位。
讲到口语练习方法很多同学可能会想到アルバイト,但是考虑到备考的时间长短,这个方法并不适用所有人。我建议可以在日常和朋友聊天时,遇到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怎么用日语表达,然后写下来找语言学校的老师或者我们的老师一起聊聊。又或者把日语的电台,网络新闻等等的当作背景音乐,让日语在无意识中进入你的脑海里。最要的是养成习惯和日常积累。

——专访结语:

通过程老师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坚持与勇气的力量。她在追求自己兴趣的道路上,勇敢地跨越国界和专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试一试”的决心可以打破种种限制。在艺术与设计的领域里,程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和执着是攀登学术高峰的不竭动力。

最新資訊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