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5年度入学考试、一对一面谈&模拟校内考...请预约参加!

学院介绍
讲师阵容
合格案例
校区地址

日本雕塑艺术家们的故事

blank

前言

在日本,具有个性魅力的雕刻家们正在不断涌现。近年来,艺术画廊、美术馆以及艺术节的“会场”中,雕刻作品的展示数量不断增加。有的作品以其巨大的尺寸和强烈的气势让观众叹为观止,也有的作品精雕细琢,展现出超越常规雕刻概念的细腻表现。这些作品让人屏息凝神,感受到雕刻艺术的无限可能。

本文将聚焦于活跃于日本国内外艺术界前沿的现代雕刻家。一般来说,雕刻家的遴选多围绕“立体作品”展开,但本文特意打破这一传统,着眼于那些敢于挑战既定框架的年轻一代雕刻家,力图呈现雕刻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在作家介绍页面,每位艺术家都围绕“为何选择雕刻?”这一主题撰写了文章,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此外,我们还收录了他们的代表作,并附上了相关访谈内容。这些内容并非单纯的作品解读,而是希望读者能通过雕刻家的自述,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艺术世界。

雕刻作品在印刷媒介上的再现性往往较差,受照片拍摄角度、光影条件的影响,难以展现作品的真实魅力。此外,与绘画相比,雕刻作品难以在二维图像中充分表达其立体特征。因此,近年来,一些美术馆和艺术网站开始引入360度影像技术,帮助观众更全面地欣赏雕刻作品。然而,即便如此,雕刻艺术的真正魅力仍需观者亲身体验。

尽管当前环境对雕刻艺术而言充满挑战,但我们希望,本书能成为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雕刻作品的契机。希望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雕刻的兴趣,并最终促使更多人亲身走进雕刻的世界。

雕刻家访谈与介绍

土屋仁応(Yoshimasa Tsuchiya)

blank
土屋仁应(Yoshimasa Tsuchiya),1977年生于日本。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雕刻科,并完成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文化财保存修复雕刻博士课程。
曾在多地举办个展及参加群展,包括:
メグミオギタギャラリー(Megumi Ogita Gallery)
高岛屋(Takashimaya)
三越(Mitsukoshi)
Jaski Gallery(阿姆斯特丹)
AKI Gallery(台北)
作品也曾在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北海道立近代美术馆、横须贺美术馆等地展出。
自幼对物品的造型充满兴趣,尤其喜欢雕塑那种“通过雕刻形成立体形象”的过程。小时候,曾经用木块雕刻甲壳虫、昆虫、动物、幻想生物等,并为它们涂上颜色。当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木雕师。
高中时,受到老师的建议,进入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雕刻科。学习过程中,逐渐被木雕的触感和质感所吸引,并深深沉迷其中。刚开始雕刻时,曾以“家”为主题,想要创作类似科罗拉多峡谷徒步营地般的空间。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对古典技法和修复领域产生兴趣,特别是江户时代“古典雕刻的复原”令我着迷。
最近,我更加倾向于小型雕刻作品的制作,试图探索雕刻与修复技艺的交汇点,同时不断深入研究传统雕塑的表现方式。如今,我的创作主要在自宅的书房内完成,而这里,也正是我不断成长的起点。

blank《麒麟》2017年 H58xW41xD17cm 樟、水晶、彩色blank《竜》2014年 H80xW49xD30cm(台座15x23x29cm)樟、ボロシリケイトガラス、彩色blank《狐》仙台 2019年H31xW25xD12cm 樟、水晶、彩色blank《観音》(部分)2019年 H57xW16.3xD18cm 樟、水晶、彩色blank《鳳凰》2019年 H41xW51xD20cm 樟、水晶、彩色
《子猫》2019年 H9xW30xD14cm 樟、ボロシリケイトガラス、彩色


棚田康司(Koji Tanada)

人像雕塑创作的持续,源于对人的兴趣。雕刻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自己。观看社会现象、犯罪事件,或是观察加害者时,会不自觉地在自己内心找到某种相似性,并将其作为参照。曾经读到一篇关于女性孤独死的报道,当时的场景是房间里堆满了箱子,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也有类似的“箱子”,那种孤立于社会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在无意识地构建着一个封闭的空间,就像那位女性一样?
雕刻作品有时会呈现出女性的姿态,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某种美好幻想。年轻时曾认为自己是以“水”支撑着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信念变得摇摆不定。创作的过程中,初期会不断主张自我,但时间一长,雕塑仿佛会逐渐放下这种执着,变得柔和,甚至像祈祷一般,向内探寻自身。

最近,我的作品似乎开始输给“最初的自己”,仿佛雕塑逐渐接近佛像、神像一样,失去了最初的锐气。

blank
棚田康司(Koji Tanada),1968年出生于兵库县。199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雕塑研究科,并继续深造。采用日本传统木雕技法“一本造”,持续创作人物雕塑。他的作品常常描绘大人与儿童、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交界地带”,给人以无限延展的想象空间。

主要展览
2012-2013年:《孩子们攀登》(巡展于练马区立美术馆等)
2017年:《O JUN × 棚田康司 关(せめぐ)》(伊丹市立美术馆)

blank《衛る少女》 2007年 H171×W37×D38cm 樟材の一木造りに彩色、レース糸blank《少年トルソ》 2011年 H36×W20.5×D11cm 樟材に彩色
《子の子》 2019年 H49.5×W30×D22.5cm 樟材にオイル、樹脂blank《家の少女》 2010年 H38×W27×D19cm 樟材に彩色blank《つづら折りの少女》 2019年 H70.5×W51×D18.5cm 樟材に彩色blank《箱から出ていく彼女の像》 2019年 H204×W50×D61cm 像:樟の一木造りにオイル、銀箔 箱:樟材、銀箔、コーチスクリュー
《木の花は星形の台に立つ》 2014年 H154.5×W98×D98cm 樟材に彩色 高松市美術館蔵


小谷元彦(Motohiko Odani)

blank
小谷元彦(おだに もとひこ),1972年出生于京都府。199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雕刻学科,1997年完成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美术研究科硕士课程。
・2003年,以日本馆代表身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2010年,举办大规模个人展览《幽体的知觉》(森美术馆)。
2011年,荣获第25届高村光太郎奖
2012年,入选文化厅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新人奖
2014年,举办个展《Tulpa – Here is me》(ANOMALY)。
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先端艺术学科准教授

3200年前,诞生了一尊名为“狮人(Lion Man)”的雕刻,它被认为象征着宗教的起源。雕刻这一行为,从最初承载思想,到成为人类超越自然的见证,本质上并无改变。

经历了数万年的时间,数码环境的进化也在不断影响雕刻的创作过程。过去,雕刻的材料由自然物质转变成人工制造品,而如今,雕刻的制作方式甚至开始崩塌。这种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blank《フィンガーシュパンナー(写真)》 1998年 Chromogenic print, acrylic frame H58×W28cm each

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雕刻家,如米开朗琪罗、罗丹、运庆等,他们的雕塑作品,会像从死亡中复活一般,以新作的形式再次展现于世人面前。这是对过去的重现(replay),还是对未来的一种再生(rebirth)

“再生”一词本身便蕴含着“重演(play)”与“重现(replay)”的双重含义。雕刻,在未来究竟是被创造的,还是被操控着演变的?

blank

《SP extra 人面石に就て》2007年 H126×W76×D76cm 桐木

blank
《スケルトン》2003年 FRP他 H390×55cm イセ文化基金(東京)蔵
《エアフォール》 1999年 H340×W64×D60cm 木  金沢21世紀美術館
blank
《SP2:ニューボーン(ヴァイパーA)》 2007年 H67×W28×D18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個人蔵
blank
《Tulpa – Wheelchair (mobile)》 (部分) 2019年 サイズ可変 (人体:約H272×W123×D158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Tulpa – Wheelchair (mobile)》 (部分) 2019年 サイズ可変 (人体:約H272×W123×D158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ザルザル 警告と警戒》 2019年 ヴィデオ(2チャンネル) 2分00秒
blank
《Tulpa – Honeycombman》 (部分) 2019年 人体:約H157×W43×D80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Tulpa – Starfishgirl》 (部分) 2019年 人体:約H130×W95×D50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Tulpa – Wheelchair (horn)》 (部分) 2019年 サイズ可変 (人体:約H163×W69×D143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幻影植物园(Phantasmaphoria)”指的是在经历事故或疾病等意外丧失后,仍感觉对象(如逝者)存在的现象。它代表了逝者微小的物体痕迹,并作为那样的存在,探索着本应存在的空隙、矛盾感,人与人之间如同身体般的空间领域,以及“灰色地带”。越是对对象的缺席、断裂以及意识层面的变化保持敏感,就越能设想其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物理状况。

“年”的死亡瞬间,以及失去的身体与被留下的身体之间难以否认的联系,在(作品的)概念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从小谷(Motohiko Odani,艺术家名)至今的世界观来看,自上述的影像作品《幻影(Phantasmagoria)》之后,并没有出现过与她个人隐私相关的画面作品。

2016年夏天,(小谷元彦)搬到了位于镰仓海边的个人住宅,那里曾是她的工作室和生活据点。 “某天早上回来时,看到如同被洗劫过的痕迹,我惊呆了。” “明明窗户是关着的,雨水却进来了,弄湿了文件,还发了霉。但不知为何,蚂蚁却在那里以惊人的势头繁殖、死亡并生存着。” 伴随着湿气、蚂蚁、霉菌等腐朽,一个难以言喻的关系性也在人进入的工作室中自动构建起来。通常会尽量排除的不适感和问题,她却刻意将其作为将自身感觉可视化的契机,并积极地以此为依托。 会场中展示着《新蒙克尖叫(Neo Munch Screaming)》《如果永不结束(If It Never Ends)》的素描作品。

自特别网站“《幽灵(Spector)》(影像项目)”系列之后,她不断更新从古典父权制技术到现代身体及其存在方式的界限,持续追问在日本“何为雕塑”,其中并没有个人经验介入的余地。 “如同象征着从死亡到再生的生命根基一般,将循环雕刻回子宫。为了那些从死亡边缘生还的人——这种观念,在与往昔的交往中,似乎已在全球弥漫开来。” 在2018年10月至12月22日举办的个展“Tulpa”(图帕,意为化身)中,展示了裸露的人体像。从抓住墙壁的手臂、从墙壁突出的脚尖,到被带电般的棘刺切割的男人,再到布满指印、跨坐其上、粘稠塌陷的脸,其风格和男人脸庞的重叠方式都颇为相似……这一系列的作中世界,都被视为艺术家自身在生死之间的微妙平衡中的自画像。其中,若隐若现地显露出天使、宗教雕塑或尸体所承载的“再生与复活”的轨迹。 “我认为作品被归纳为传达身体的真实感。但是,一旦明白了在生死界限间来回穿梭的把戏,刚才的一切瞬间进入新的阶段,岂不就令人萎靡了吗?” “似乎是因为‘原本已死之物复活了’,所以常常被赋予神秘的资格。近来,未来派国际(SI,情境主义国际)认为这种过去的压抑,‘那无疑是虚幻的吧,只是情感的东西,可能仅仅是比较庞大而已’”。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机器制作的提及。小谷今后的活动值得关注。首先,想去展览确认其中的一项。


七搦綾乃(Ayano Nanakarage)

创作理念与雕刻观

七搦綾乃的雕刻以“木材与时间的关系”为核心主题。她认为,雕刻不仅仅是塑造形体,而是通过木材的自然属性与生命轨迹,赋予作品独特的存在感。
她的雕塑过程强调“会いに行く(去相遇)”的概念——她在创作时,会让自己与作品对话,去感受木材自身的痕迹、纹理、伤痕,并思考它曾经经历的时间与变化。
木材原本的形态已经决定了一切。”她不试图完全支配木材,而是尊重它过去的形态,并在其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种雕刻理念,让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自然流露的生命感。
她的作品中,扭曲交织的形态象征着“生命的挣扎与尊严”,而这种无法抗拒的生之痕迹,也成为她雕刻创作的根源。

七搦綾乃(ななからげ・あやの),1987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

blank

2009年:毕业于广岛市立大学美术学部雕刻专业。
2011年:完成广岛市立大学研究生院雕刻专攻硕士课程。
2017年:荣获Tokyo Midtown Award准大奖。
2016年:「第10回 shiseido art egg 七搦綾乃展」(资生堂画廊)。
2018年:「アペルト08 七搦綾乃」(金泽21世纪美术馆)。
2020年:「9人的眼——9人的艺术家」(涩谷ヒカリエ)。

她的作品多次在日本国内重要美术馆展出,以其独特的木雕艺术风格受到关注。

blank《rainbows edge VI》 2017年 H70×W100×D60cm 樟

blank
《rainbows edge III》 2016年 H51×W156×D70cm 樟blank《rainbows edge VIII》 2018年 H59×W188×D53cm 樟


名和晃平(Kohei Nawa)

创作理念与艺术探索
名和晃平的创作基于对“物的感知与时间的交错”这一主题的思考。他认为,人类如何感知物体,以及时间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
小时候,他对各种材料——绘画颜料、蜡笔、木炭、漫画、玩具、星座图等充满兴趣,这些物品不仅塑造了他的观察力,也培养了他对材料与形式的敏感度。进入高中后,他对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雕刻是“立体地记忆世界”的方式。
在大学学习期间,他逐渐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创作物品”,更是“构筑世界观的过程”。他受到了前卫艺术家的影响,希望在创作中自由探索新的表现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雕刻技法。

独创的“PixCell”概念
在攻读博士课程时,名和晃平提出了独特的“PixCell”(像素细胞)概念。这一概念基于“物体表面感知”的研究,他通过使用透明树脂、玻璃珠、镜面材质等,改变物体的外观,使其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状态。
“PixCell”系列作品赋予物体新的质感,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物品,并思考我们所见之物,是否就是其真实存在的状态。这一系列的实验,拓展了雕刻艺术的可能性,使其与科技、影像、空间设计相结合。

blank
名和晃平(なわ・こうへい),1975年出生于日本。
现职:雕刻家、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教授,创意平台 SANDWICH Inc. 主宰。
2003年:完成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大学院美术研究科博士课程(雕刻专攻)。
核心创作理念:围绕“PixCell”概念,结合多种材料与科技,探索雕刻的新可能性。
近期发展:近年来,他不仅专注于雕塑作品,还积极参与建筑、舞台设计、空间艺术等跨领域项目,将雕刻的概念延展至更广泛的视觉体验。

blank《PixCell-Deer#52》 2018年 H217.3×W189.6×D150.0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blank「ミッション [宇宙×芸術] コスモロジーを超えて」 展示風景(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14年)
《Foam》 2013年 サイズ可変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Courtesy of Aichi Triennale 2013 and SANDWICH blank《Force》 2015年 サイズ可変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Courtesy of SCAI THE BATHHOUSEblank《White Deer (Oshika)》 2017年 H632.5×W448.5×D438.0cm ミクストメディア


森淳一(Junichi Mori)

雕刻与记忆:从长崎到创作的转折
森淳一的雕刻创作,与他在长崎度过的岁月紧密相关。他认为,雕刻不仅仅是创造形体,而是一种“回顾记忆”的方式,帮助自己重新审视过往的时间与经历。
他反复思考:“为什么我选择雕刻?”
尽管这个问题似乎难以回答,但他意识到,自己对于“长时间持续存在的事物”有着特别的兴趣。这种兴趣最终使他从长崎的风景、历史、战争遗迹等记忆中,找到了雕刻创作的灵感。
童年回忆与长崎的影响
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对雕刻一无所知,仅仅是自然地度过日常。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原爆纪念碑、长崎的战争遗址,以及那些象征和平的雕像,这些雕塑不仅是历史的象征,也承载着人们对时间的思考。
当他真正开始理解雕刻的意义时,他发现自己对“雕刻如何记录记忆”这一问题深感兴趣。这使他开始从长崎的景观、事件、废墟中寻找创作灵感,并思考:“记忆是否能通过雕刻被永远留存?”

blank
森淳一(もり・じゅんいち),1965年出生于日本长崎县。
1994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雕刻科。
1996年:完成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研究科雕刻专攻硕士课程。
2016-2017年:作为文化厅艺术家在外研修员,前往意大利米兰学习。
现居:日本神奈川县。

主要展览
2020年:「DOMANI・明日展2020 伤ついた风景の向こうに」(国立新美术馆,东京)
2018年:个展「山影」(Mizuma Art Gallery,东京)
他的作品通过雕刻探索记忆、历史与时间的流动,尤其关注战争遗迹与风景的关系。

blank《Sally》 2014年 H35×W110×D44cm 木、大理石、象牙blank《coma》2004年 リソサムニウム、樹脂 H145×D60×W60cmblank《Sally》2014年 木、大理石、象牙 H115×W62×D45cmblank

blank《山影》(部分) 2018年 H108.5×W124×D20cm 黑大理石


须田悦弘(Yoshihiro Suda)

雕刻与日常物件的微观世界
须田悦弘最初学习的是平面设计,他在多摩美术大学攻读平面设计学科,原本并未考虑雕刻。然而,在一次课程中,他接触到了木雕,从此便深深被这种创作方式吸引。
起初,他主要雕刻人体雕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对植物、杂草等日常微小物件产生兴趣。他发现,植物的生命力和木材的质感结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一种极具真实感,同时又充满时间性的艺术表现。

blank
须田悦弘(すだ・よしひろ),1969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
1992年: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学科。
曾任:多摩美术大学雕刻学科客员教授
创作风格:以超现实主义的植物木雕著称,并通过装置艺术结合空间设计,创造独特的观展体验。
现居:东京。

从设计到雕刻:艺术道路的转折点:大学毕业后,他曾进入设计公司工作,但很快辞职,决定专注于雕刻艺术。没有工作室,他便在家中创作小型雕刻作品。没有资金,他便想方设法寻找展览空间。最终,他在东京银座的一家硬币投币式展览空间租下了一块展览区域,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个展。尽管展览费用高昂,但他的作品很快引起了关注,从此踏上了职业雕刻家的道路。
须田悦弘的雕刻作品,最独特之处在于:
1.极致仿真——他的雕刻作品常常让观众误以为是真实的树叶、花朵或杂草。
2.隐匿于空间——他会将木雕隐藏在展览室或建筑的一角,让观众在不经意间发现,创造出独特的互动体验。
3.空间装置——不仅仅是雕刻单件作品,而是利用建筑空间来设计整体的艺术氛围。
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展出,还曾受邀参加悉尼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展览。
主要展览
・2019年: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个展
・2017年:纺织美术馆(台北)个展
・2012年:千叶市美术馆个展
他的作品,以木雕的“温度与触感”呈现植物之美,同时挑战观众对于真实与虚幻的认知,被誉为现代木雕艺术的创新者。

blank《杂草》 2008年 木に彩色blank《水仙》 2017年 木に彩色blank《クレマチス》 2018年 木に彩色blank《菊》 2020年 木に彩色


三泽厚彦(Atsuhiko Misawa)

雕刻的启蒙与创作转折
三泽厚彦从小就喜欢“烧制物品”的过程。小学时,他曾在图工课上用粘土制作立体作品,并通过烧制得到成品,这种体验让他对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
进入美术学院后,他学习了传统的雕刻技法,并曾创作过女性头像雕塑。然而,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更希望摆脱传统雕塑的约束,寻找更加自由的表现方式。

blank
三泽厚彦(みさわ・あつひこ),1961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现居神奈川县。
1989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美术研究科雕刻专攻硕士课程。
2000年:开始创作《Animals》系列,同年在西村画廊(东京)举办个展。
2017年:松涛美术馆个展。
2018年:横须贺美术馆、富山县美术馆个展。
2019年:荣获第41届中原悌二郎奖。
现职: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
他的作品以生动的动物雕塑闻名,挑战传统雕刻的静态特质,赋予雕塑更多的生命力。

动物雕塑的诞生:雕刻的生命力
在雕刻探索的过程中,他开始创作动物雕塑。他希望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静态的雕刻,而是能够传达出动物的生命力和灵魂。
他最早尝试的是“Animals”系列,这些作品通常表现动物的静止姿态,但却能让观众感受到它们似乎随时会动起来的张力。相比于传统雕塑的纪念性表达,他的作品更关注“雕刻与生命的交融”
现代雕刻的挑战:如何传达“生动感”
在当代艺术中,如何让雕刻作品看起来富有生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三泽厚彦认为,动物是最能直接传递“生动感”的对象,因为它们的姿态、神情以及身体的动态变化,都充满了活力。因此,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超越单纯的“物件”,成为一种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存在”。
他的雕塑不仅仅是具象的动物形象,而是包含了对现代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动物不仅仅是被观赏的对象,更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一种象征。

blank《Dog 2019-01》 2019年 H73×W24.5×D94.5cm 樟、油彩

blank《Animal 2018-01》 2018年 H234×W127.5×D203cm 樟、油彩 作家蔵
《Animal 2018-03》 2018年 H178.5×W76×D205cm 樟、油彩 作家蔵blank《Animal 2016-01》 2016年 H162×W120×D180cm 樟、油彩blank《Animal 2012-01》 2012年 H131×W76×D292cm 樟、油彩 撮影:三沢厚彦
《Animal 2010-01》 2010年 H184×W106×D390cm 樟、油彩 撮影:永野雅子blank《Animal 2017-01B》 2017年 H288.5×W121×D178cm ブロンズ、ウレタン塗料 富山県美術館蔵

最后

本文精选的八位日本雕塑家,以其迥然不同的艺术路径,共同绘制出当代雕塑艺术丰富多元的图谱。他们的创作实践,既有对源远流长的传统木雕技艺的深刻回响与精湛传承,亦展现了拥抱新材料、融合跨界观念的大胆实验。这种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物质性与观念性之间的张力与对话,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之中。艺术家们围绕着个人记忆的碎片、人类感知的迷思、生命形态的哲思、时间流逝的痕迹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等深刻主题,进行着不懈的视觉化探索。他们的集体努力,不仅挑战和拓宽了“何为雕塑”的边界,更持续激发着我们去思考雕塑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及其深层文化意义。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教程受版权法保护,版权所有 © 日新美術学院 。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传播或修改。个人非商业用途的分享除外。

最新資訊

PAGE TOP